5路偷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8章 年 传习录,喂!当乞丐去啊?,5路偷懒,69书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王阳明今日讲的是“知行合一”的道理,他说道:“诸位,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知不行,那只是空想;只行不知,便是盲目行事。唯有将知与行合二为一,在做事中去求知,在求知中去践行,方能真正领悟学问的真谛啊。”徐文渊坐在人群中,听着这番话,如醍醐灌顶一般,心中那些往日对学问与实践脱节的困惑,一下子消散了许多。
讲学结束后,徐文渊等人找到了机会,拜见了王阳明。徐文渊恭敬地行礼后说道:“先生,晚辈久闻先生大名,今日有幸聆听先生讲学,实在是受益匪浅。只是晚辈心中还有些疑惑,这‘知行合一’虽说精妙,可在这世间,总有人明知是善却不行,明知是恶却为之,又该如何去让这‘知行合一’落到实处呢?”王阳明看着徐文渊,眼中满是赞许之色,笑着说道:“小友问得好啊。这便是人心被私欲蒙蔽之故,所以我们才要通过‘致良知’,时刻省察自己的内心,去除那些私欲,让良知引导我们的行为,如此,方能做到‘知行合一’呀。”
徐文渊听了,恍然大悟,当下便决定要拜王阳明为师,跟随他学习心学。王阳明见他诚心求学,便欣然收下了这个弟子。
此后,徐文渊便留在了王阳明身边,跟着他四处游历讲学,不断深入学习心学思想。而王阳明的弟子们,有感于心学的精妙,又担心老师的学说只是口口相传,容易散失或被曲解,便商议着要将王阳明平日的讲学内容、与弟子的问答等记录下来,整理成册,以便流传后世。
于是,众人齐心协力,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将王阳明的话语一字一句地记录下来,反复核对,力求准确无误。经过数月的努力,终于编成了一部名为《传习录》的书。
《传习录》问世后,在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有的学者如获至宝,认为这是开启学问新境界的宝典,纷纷研读学习,传播其中的思想;有的则依旧固执己见,对其大肆批判,觉得这是异端邪说,会扰乱正统的学术秩序。
在南京城,这座文化昌盛的大都市里,《传习录》的消息很快传开了。城中的书局纷纷刻印此书,使得它的流传范围越发广泛。一位名叫张书肆的书局老板,看着《传习录》如此畅销,心中欢喜,却也感慨道:“这世间学问,果真是日新月异啊。这本《传习录》一来,怕是要让不少人的学问之路都要改改方向了,只是不知这新学最终能走到哪般境地呀。”
而在一些保守的文人圈子里,《传习录》却被视为洪水猛兽。有一位名叫赵守儒的老学究,听闻书局都在刻印《传习录》,气得吹胡子瞪眼,跑到书局里,对着老板说道:“你们怎能刻印这等离经叛道的书呢?这不是在毒害学子们的心智吗?快快将其下架,莫要再传播了。”书局老板却无奈地说道:“赵老先生,这书如今颇受众人欢迎,好多学子都争着要买呢,我这也是做生意,哪能下架呀。”赵守儒听了,气得拂袖而去,一路上还不停地念叨着要联名上书,抵制《传习录》的传播。
徐文渊在跟随王阳明的日子里,也亲身感受到了《传习录》问世后所引发的种种波澜。他看着那些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心中却很是坦然,他知道,一门新的学问想要立足,必然要经历这般风雨,只要心学本身有着真义,终究会被世人所认可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习录》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大明国内,甚至还传播到了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让更多的人知晓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而此时的世界,其他国家亦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与变化,与这《传习录》问世所代表的心学兴起的情形有着别样的对照呢。
在那遥远的意大利,正值文艺复兴蓬勃发展的时期。众多的艺术家、文学家、思想家如群星璀璨般涌现出来。像达·芬奇,他不仅是一位绘画大师,其画作《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等闻名于世,更是在诸多领域有着非凡的造诣,对人体解剖、机械制造等都有深入研究;还有米开朗基罗,他的雕塑作品展现出了人体的壮美与力量,《大卫》雕像更是成为了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文学家但丁的《神曲》,则以深邃的思想和优美的文字,批判了中世纪的黑暗,开启了人们对人性与宗教的新思考。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侧重于对古典文化的复兴以及人性的解放,通过艺术与文学的形式,展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时代精神,与大明心学从思想层面去探寻人性、追求内心的良知有着不同的路径,但都在各自的文化土壤中推动着思想的进步。
在法兰西,国王弗朗索瓦一世正大力支持文化艺术的发展,积极引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成果,邀请众多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兰西,使得巴黎等城市逐渐成为了欧洲重要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同时,法兰西也在加强中央集权,发展国内的农业和商业,通过开垦荒地、改善灌溉等措施提高粮食产量,促进贸易往来。在思想领域,经院哲学依旧有着深厚的根基,但也开始受到一些新兴思潮的冲击,学者们在探讨学问时,也逐渐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与大明朝心学强调在生活实践中去践行“知行合一”有相似之处,不过整体的思想体系和发展背景还是有着诸多差异。
在西班牙,正处在查理五世统治下的西班牙帝国如日中天,凭借着航海探险在美洲开拓了大片的殖民地,源源不断地从美洲掠夺金银等财富,成为了当时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然而,在思想文化方面,西班牙虽然有着深厚的天主教传统,但随着对外交流的增多以及财富的涌入,也开始出现了一些新的思想动向。一些学者开始思考宗教与世俗生活的关系,对传统教义的解读也有了不同的声音,不过总体上还是受到宗教的严格管控,与大明朝心学在相对宽松的学术环境中兴起并传播形成了鲜明对比,西班牙的思想变革更多地是在宗教框架内的缓慢调整。
在奥斯曼帝国,苏莱曼大帝统治时期,帝国疆域辽阔,横跨欧亚非三大洲,掌控着东西方贸易的重要通道,伊斯坦布尔等城市繁华无比,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商品。奥斯曼帝国在文化上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点,既有伊斯兰教的深厚影响,又吸收了拜占庭、波斯等诸多文化的元素。在思想领域,宗教学问占据主导地位,学者们主要围绕着对《古兰经》的阐释以及伊斯兰教法的研究,不过也有一些思想家开始关注社会治理、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与大明朝心学从儒家思想体系内进行创新发展不同,奥斯曼帝国的思想演变有着其独特的宗教与地域文化背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