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路偷懒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18章 年 传习录,喂!当乞丐去啊?,5路偷懒,69书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传习录〉问世之风云》

大明正德十三年,岁次戊寅,公元1518年,天下正处在一个风云变幻却又思想涌动的时代。大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开国,已历经数朝,虽有过洪武之治、永乐盛世等辉煌过往,可到了这正德年间,皇帝朱厚照生性不羁,常做出些离经叛道之举,引得朝堂内外议论纷纷。不过,也正是在这般看似有些“离乱”的氛围下,民间的思想却宛如那破土而出的春笋,不断生长、碰撞,呈现出别样的生机。

彼时,程朱理学依旧在朝堂与学界有着深厚的根基,诸多学子埋头于对经典的注疏解读,遵循着那“格物致知”的正统路径,以求探寻圣人之道。然而,在这一片尊崇旧学的汪洋中,有一股新的思潮正悄然汇聚力量,欲要掀起波澜,那便是心学的兴起。

据《明史·儒林传》记载:“原夫明初诸儒,皆朱子门人之支流余裔,师承有自,矩矱秩然。曹端、胡居仁笃践履,谨绳墨,守儒先之正传,无敢改错。学术之分,则自陈献章、王守仁始。”可见,自陈献章开岭南学派之先,到王守仁的大力倡导,心学逐渐从萌芽走向壮大,开始挑战那长久以来程朱理学的权威地位。

且说在浙江绍兴这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之中,住着一位名叫徐文渊的年轻书生。他年方弱冠,生得面容清秀,气质儒雅,自幼便对学问有着浓厚的兴趣,一心向往着能在这世间探寻到真正的圣人之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徐文渊家境虽不算富裕,却也靠着祖上留下的些许薄产,得以安心读书,无需为生计过多操劳。

这日,徐文渊如往常一般,前往城中的书院听讲学。那书院的夫子乃是一位尊崇程朱理学的老儒,讲起课来引经据典,对朱子的学说推崇备至。徐文渊坐在台下,起初也听得认真,可听着听着,心中却涌起了些许疑惑。那夫子讲“格物致知”,说要通过对万事万物的探究来获取知识,可徐文渊照着去做,对着那庭院中的竹子“格”了几日,却只落得个头晕眼花,并未悟出什么高深的道理来。

课后,徐文渊与同窗好友陈启切磋学问,忍不住抱怨道:“陈兄,今日这夫子所讲的‘格物’之法,我着实有些困惑啊。我照着去‘格’那竹子,却毫无所得,难道是我天资愚钝不成?”陈启听了,笑着打趣道:“文渊兄,你这哪是天资愚钝呀,怕是那竹子也被你‘格’得晕头转向了呢。不过说真的,我也觉得这法子有些刻板,总感觉少了些灵动之处。”两人正说着,忽闻旁边有几位年长的学子在谈论着一位名叫王阳明的大儒,说他所倡导的心学别有一番天地,与这程朱之学大不一样。

徐文渊和陈启一听,好奇心顿起,赶忙凑上前去询问。一位学长见他们感兴趣,便说道:“这王阳明先生,那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啊。他早年也循着那程朱理学的路子,可后来在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即理’的道理,主张从自己的内心去探寻天理,不必拘泥于外物。他的学说如今在不少地方都引起了轰动呢,听说还收了不少弟子,四处讲学呢。”徐文渊听了,心中大为震撼,仿佛一扇新的学问大门在他眼前缓缓打开,当下便决定,若有机会,一定要去听听王阳明先生讲学,好好了解一下这心学到底是何奇妙之处。

而此时,王阳明正带着他的弟子们,在江西赣州一带讲学授徒,传播他的心学思想。他身着一袭朴素的长衫,面容和蔼却透着睿智,举手投足间尽显大儒风范。在讲学之时,他总是用那通俗易懂却又蕴含深意的话语,向弟子们阐述着心学的要义。

一日,王阳明站在讲台上,对着台下的弟子们说道:“诸位,吾心学之道,重在一个‘致良知’。这良知啊,乃是人心中本就有的善念与智慧,我们只需拂去那蒙在其上的尘埃,让良知彰显,便能知晓善恶,行事合于天理。不必如那以往的学问,一味在外物上苦苦追寻,反倒迷失了本心呐。”弟子们听了,纷纷点头,眼中满是思索与领悟之色。

其中有一位名叫钱德洪的弟子,更是对王阳明的学说深信不疑,他起身行礼后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弟子以往也是在那程朱之学中徘徊,不得要领,如今听了先生的心学,方觉豁然开朗。这‘致良知’三字,真如那暗夜中的明灯,照亮了我们求学问道的路呀。”王阳明听了,微笑着点头,鼓励弟子们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去践行心学,通过事上练,不断磨砺自己的心性。

在赣州城里,也有不少文人学子听闻了王阳明讲学的消息,纷纷慕名而来。有一位名叫李逸的富家公子,本是个玩世不恭的性子,平日里对那些枯燥的学问没什么兴趣,可偶然听了一次王阳明讲学后,却被深深吸引住了。他觉得这心学不像以往的学说那般死板,而是充满了对人性的关怀与对生活的洞察,当下便决定拜入王阳明门下,好好学习这门学问。

李逸回到家中,对父亲说道:“爹,我今日听闻了王阳明先生讲学,那学问真是精妙绝伦啊,我想拜入先生门下,专心学习,您看如何?”李父一听,眉头皱了起来,说道:“你这小子,平日里对读书都不上心,如今怎么突然转了性子?那王阳明的学说,我也有所耳闻,虽是有些新意,可毕竟与那正统的程朱理学不同,你学了能有什么用呀?”李逸赶忙说道:“爹,您可别小瞧了这心学,它能让我明白做人的道理,懂得如何从自己的内心去分辨是非善恶,这可比死读书有用多了呢。”李父见他如此坚持,又想着让他收收性子也好,便点头同意了。

随着王阳明讲学的范围越来越广,影响力也日益增大,不少人对他的学说或是推崇备至,或是心存质疑,争议之声在学界渐渐传开。

在绍兴的书院里,那位尊崇程朱理学的老夫子,听闻了王阳明心学盛行的消息后,心中颇为不满。一日,他在课堂上对着学生们说道:“如今那王阳明所倡导的心学,实在是离经叛道之举啊。朱子之学传承数百年,那是经过诸多先贤验证的正道,他却另辟蹊径,说什么‘心即理’,这不是误导学子们吗?你们切不可被那等新奇之说迷惑了心智呀。”台下的学生们听了,有的点头称是,有的却暗自思忖,觉得这老夫子的话也未必全对,毕竟那心学能吸引那么多人去学习,想必也有其独到之处。

徐文渊听闻了老夫子的这番言论后,心中却不以为然。他觉得学问就该是百家争鸣,各有千秋,若一味守着旧学,不容新说,那学问又如何能进步呢?于是,他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同窗商议,决定一起前往江西,去亲耳听听王阳明讲学,也好解开心中的疑惑。

几人一路风尘仆仆,终于来到了江西赣州。此时,正好赶上王阳明又一次公开讲学,只见讲学的场地里坐满了人,有年轻的学子,也有不少年长的文人,大家都聚精会神地听着王阳明的讲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历史军事小说相关阅读More+

火影:开局解开查克拉限制

天天吃鱼啊

开局大乘期,我不吃牛肉

番茄炒西红柿圣女果

盛唐奇幻录

婆娑道姑

原胶兽界

幻之神夜

海贼之开局暗暗果实

一室之内

乡村桃运小傻医

卖报小乞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