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建文年间
华流小子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2章 建文年间,系统:我周天子,天下一统啦哈哈,华流小子,69书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世家大族的联军虽然英勇,但在80万中央军的冲击下,他们的防线开始动摇,最终被攻破。
“天啊,他们人太多了,我们顶不住了!”一个世家大族的士兵看着不断涌来的敌军,心中充满了绝望。
“快撤,我们回城防守!”世家大族的将领果断下令,他们开始有序地撤退,试图依靠城墙进行最后的抵抗。
中央军的士兵们占领了世家大族的领地,他们欢呼雀跃,仿佛已经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哈哈,看看这些世家大族,还不是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一个中央军士兵得意洋洋地说。
“这下陛下该高兴了,我们为他争光了!”另一个士兵也兴奋地附和。
战场上的硝烟还未散尽,世家大族的领袖们已经慌了手脚。他们意识到,这场与建文帝的较量,他们似乎选错了对手。为了保住自己的家族和财产,他们急忙派出使臣,赶往中央政府的朝廷,希望能通过求饶来平息皇帝的怒火。
使臣们穿着华丽的服饰,带着珍贵的礼物,一路风尘仆仆地赶到京城。他们来到金銮殿前,一个个跪倒在地,磕头如捣蒜,嘴里念念有词:“皇上开恩,皇上饶命,我们再也不敢了!”
建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地看着这些曾经趾高气扬的世家大族代表。他的心中没有一丝怜悯,只有愤怒和决绝。
“陛下,我们知错了,请您大人有大量,饶恕我们吧!”一个使臣声音颤抖地说。
建文帝冷冷地扫了他们一眼,语气中不带一丝感情:“你们既然选择了反抗,就应该想到会有这样的后果。现在知道害怕了?晚了!”
使臣们听了,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他们知道,皇帝这是要动真格的了。
“来人,把这些使臣拖下去,关进大牢!”建文帝挥了挥手,如同在处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侍卫们立刻上前,将使臣们拖了下去,使臣们惊恐的求饶声在大殿里回荡,但建文帝却无动于衷。
“陛下,我们愿意和解,请您高抬贵手。”世家大族的使臣在金銮殿上磕头如捣蒜,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
建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他看着这些使臣,心中冷笑:“现在知道怕了?晚了!”
“陛下,我们愿意献上所有的金银财宝,只求您能息怒。”使臣们继续哀求,希望能打动建文帝的心。
然而,建文帝却不为所动,他心里早就打好了算盘:“既然你们敢反抗朕,那就得付出代价。”
“1000万两白银,少一个子儿都不行。”建文帝狮子大开口,这个数字足以让任何世家大族都感到窒息。
使臣们听到这个数字,脸色瞬间变得惨白:“陛下,这...这实在是太多了,我们怎么可能拿得出这么多银子?”
“拿不出?那就继续打,直到你们能拿出为止。”建文帝的声音里没有一丝商量的余地。
使臣们面面相觑,他们知道,建文帝这是在故意刁难他们。他们原本以为能够通过谈判来保住自己的家族,现在看来,建文帝是铁了心要让他们破产。
“陛下,请您再考虑一下,这个数目实在是...”一个使臣还想争取一下,但建文帝已经不耐烦地挥了挥手,示意卫兵将他们赶出去。
“滚吧,回去告诉你们的主子,要么交钱,要么等着被灭族。”建文帝的声音在大殿里回荡,冰冷而无情。
使臣们无奈地离开了朝廷,他们知道,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艰难的抉择。要么倾家荡产来满足建文帝的贪欲,要么就准备迎接更加残酷的战争。
建文帝的脸色比墨水还要黑,他的命令如同冬日里的寒风,冷冽而无情。世家大族的拒绝,就像是一根刺,扎在他的心上。他决定不再多费口舌,直接下令80万大军动手抢劫,实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方针。
“陛下有令,所有士兵,立刻行动!”一个将领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充满了杀气。
世家大族的领地上,一片混乱。中央军如同蝗虫过境,见人就抢,见财就夺。
“你们这是在做什么?我们是安分守己的百姓!”一个农民紧紧抱着自己的粮食袋子,试图保护自己的血汗。
“安分守己?现在你们都得为你们的世家大族主子买单!”一个士兵冷笑着,一把夺过粮食袋子。
工人们的工具被抢走,农民的粮食被夺走,商贩的货物被洗劫一空。整个世家大族的领地,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天啊,这些当兵的比土匪还要凶残!”一个老妇人看着被翻得乱七八糟的家,老泪纵横。
“别担心,老婆子,我们还有彼此。”她的老伴拍着她的背,安慰着,但眼神里却满是无奈。
中央军的士兵们可不管这些,他们的眼睛里只有金银财宝,只有完成任务的奖赏。
“快,把这些都搬走,陛下还等着我们回去复命呢!”一个士兵催促着同伴,他们将一箱箱的财物搬上马车。
在这场抢劫中,无论是工人、农民还是其他职业的人,都无一幸免。建文帝的命令,让这些原本应该保护百姓的士兵,变成了横行霸道的强盗。
建文帝的怒火如同火山爆发,他决定不再留情,直接对世家大族下了最残酷的命令。他要让这些敢于反抗他的家族尝尝“非人道主义肉身的物理性毁灭”的滋味。
“陛下有令,一个不留!”一个将领的声音在军营中回荡,充满了杀气。
世家大族的领地上,一片恐慌。80万大军如同潮水般涌来,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彻底摧毁这些家族。
“天啊,他们真的要赶尽杀绝吗?”一个世家大族的成员看着不断逼近的军队,声音里带着绝望。
“快逃,能跑一个是一个!”另一个家族成员拉着孩子和老人,试图逃离这片即将成为炼狱的土地。
但是,建文帝的军队没有给他们任何机会。他们挥舞着刀剑,毫不留情地斩杀着每一个试图逃跑的人。
“为了陛下,杀!”士兵们的喊声震天动地,他们的眼中只有杀戮。
在这场屠杀之后,建文帝还不满意,他下令焚毁世家大族的住宅、田地、树林,一切带不走的财物都要化为灰烬。
“这是‘逆城市化’,这是‘保护自然环境’!”建文帝在朝堂上宣布,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讽刺。
大火在世家大族的领地上熊熊燃烧,浓烟滚滚,火光冲天。那些曾经辉煌的宅邸,那些肥沃的田地,那些郁郁葱葱的树林,都在火焰中化为灰烬。
“看哪,这就是反抗陛下的下场!”一个士兵指着燃烧的废墟,对自己的同伴说。
“是啊,这火光真是壮观,但总觉得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另一个士兵回应,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不安。
建文帝的命令如同一把锋利的双刃剑,虽然残忍,却在不经意间为百姓除去了一些长期压在他们头上的重负——那些显赫的世家大族。这些家族,长久以来,依仗权势,作威作福,百姓们对他们早已心生不满。
“听说了吗?那些高高在上的世家大族,这回可算是遭了殃!”一个农夫在田边休息时,对旁边的人说。
“是啊,虽然皇帝这么做太残忍,但那些世家大族也不是什么好鸟。”另一个农夫附和道,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在茶馆里,百姓们围坐在一起,议论纷纷。
“那些世家大族,平日里欺压我们,现在终于遭到了报应!”一个商贩拍手称快,但眼神中也透露出一丝不安。
“但是,皇帝这么做,岂不是更加可怕?”一个书生皱着眉头,担忧地说。
战场上,世家大族的军队已经被彻底击溃,他们的领地被中央军占领,昔日的辉煌如今只剩下一片废墟。
“看那,那就是曾经权倾朝野的李家的庄园,现在也不过是一堆瓦砾。”一个老兵指着冒烟的废墟,对新兵说。
“真是世事无常啊,昨天他们还高高在上,今天就成了这副模样。”新兵感慨地说。
在大明的朝廷里,建文帝的这一决定如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官场。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们,平日里依靠家族的权势在朝中呼风唤雨,如今却一个个如履薄冰。
“陛下有旨,凡世家大族出身的官员,一律革职查办!”太监的声音在朝堂上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官员们的心上。
“什么?这怎么可能?”一个世家出身的官员脸色苍白,他的声音颤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参与叛乱?我们什么时候参与叛乱了?”另一个官员争辩道,但他的抗议在建文帝的命令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建文帝坐在龙椅上,面无表情,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冷酷:“既然你们出身于叛乱的家族,那就是叛徒,朕绝不姑息!”
随着一道道命令的下达,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官员们纷纷被剥夺了官职,他们的罪名是“参与世家大族的叛乱”。他们的财产被查封,家产和一切财物都被贴上了封条,等待着被拍卖。
“看来,这回皇帝是要动真格的了。”一个老臣在朝堂上低声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
“是啊,这下那些世家大族可真是栽了。”另一个臣子回应,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一丝幸灾乐祸。
在京城的街头,百姓们围观着那些被查封的宅邸,议论纷纷。
“看哪,那就是张大人家的宅子,听说他们家的儿子在朝中当大官呢,现在也落得这么个下场。”一个百姓指着一座豪华的宅邸说。
“哼,他们家的儿子平日里没少干坏事,这下也算是报应了。”另一个百姓冷笑着说。
随着财产的拍卖,建文帝的国库得到了大量的补充。但是,这样的做法也让朝中的其他官员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今天他能这么对待世家大族,明天会不会就轮到我们了?”一个官员在私下里对同僚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恐惧。
在建文二年的四月十日,建文帝站在金銮殿上,面色凝重,他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决绝:“诸位爱卿,朕今日颁布讨伐诏书,誓要除去那些违法乱纪的藩王!”
诏书如同一道惊雷,在朝堂上炸响,所有的大臣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这一刻,大明的命运将会发生转折。
“陛下,这...这真的有必要吗?”一个老臣颤声问道,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忧虑。
“有必要!”建文帝的声音坚定而有力,“藩王们在属地胡作非为,抢劫百姓,残害人民,私自扩军,甚至与外国人勾结,这样的叛逆,朕怎能坐视不理?”
诏书上的罪名一条条罗列着,每一条都像是一把利剑,直指那些藩王的心窝。建文帝宣称要“替天行王道”,“除去叛逆”,“还天下一个朗朗乾坤”。
“这...这是要大动干戈啊!”一个大臣低声说,他的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神情。
“是啊,看来皇帝是铁了心要对藩王们动手了。”另一个大臣回应,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无奈。
在京城的街头,百姓们围在一起,议论着这道诏书。
“你们说,这是真的吗?藩王们真的做了这么多坏事?”一个百姓好奇地问。
“谁知道呢,不过皇帝既然这么说了,那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另一个百姓回答,但他的语气中却带着一丝怀疑。
在北平,燕王朱棣听到这个消息,他的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建文帝这是在自掘坟墓,他的这些罪名,不过是借口罢了。”
他知道,这场讨伐,将会是他证明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开始秘密地调兵遣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斗。
“诸位,建文帝已经宣布了对我们的讨伐,我们不能坐以待毙。”朱棣对他的将领们说,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是,王爷,我们愿意跟随您,誓死扞卫我们的领地和人民!”将领们齐声回应,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在大明的各地,藩王们的府邸里,气氛紧张而凝重。建文帝的讨伐诏书就像是一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每个藩王都意识到,这场风波可能会波及到自己。
“王爷,您看这诏书,建文帝这是要对我们动手了啊!”一个幕僚焦急地对藩王说。
藩王坐在大厅的主位上,眉头紧锁,他的目光在诏书上扫来扫去,似乎想从字里行间找到一线生机。
“哼,建文小儿真是越来越嚣张了,竟然敢对我们下手!”一个性格火爆的藩王拍案而起,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愤怒。
“王爷,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得想个办法才行。”另一个幕僚小心翼翼地建议。
藩王们开始紧急商讨对策,他们的府邸里灯火通明,各种计谋和计划在暗中酝酿。
“我们是不是应该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建文帝的讨伐?”一个藩王提议,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联合?谁能保证在关键时刻,别人不会出卖我们?”另一个藩王冷笑着说,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不信任。
在这些讨论中,有的藩王主张强硬对抗,有的则主张暂时隐忍,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但无论如何,他们都意识到,建文帝的这一纸诏书,已经将他们推到了风口浪尖。
“王爷,我们是不是应该多囤积一些粮草,以备不时之需?”一个管家提醒道。
“是啊,现在是非常时期,我们得多做准备。”藩王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在北平,燕王朱棣的府邸里,气氛同样紧张。朱棣知道,这场讨伐,不仅仅是针对他,更是针对所有的藩王。
“各位,建文帝的诏书大家都看到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朱棣站在大厅中央,他的声音沉稳而有力。
“燕王,您说怎么办,我们都听您的!”一个支持朱棣的藩王表态。
朱棣点了点头,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们不能单独行动,必须要联合其他藩王,共同应对这场危机。”
他知道,这场斗争,将会是一场持久战。只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才有可能在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取得最后的胜利。
在大明的广袤土地上,建文帝的讨伐诏书如同一把双刃剑,既砍向了那些作恶多端的藩王,也无意中伤害了无数无辜的百姓。这场风波让藩王属地的百姓和中央军直辖省份的百姓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苦恼。
“听说了吗?皇帝要讨伐那些作恶的藩王了!”一个农夫在田边对另一个农夫说。
“是啊,但这样一来,我们的税赋是不是又要加重了?”另一个农夫担忧地问。
在藩王属地,百姓们的生活变得愈发艰难。他们不仅要面对可能的战乱,还要承受中央军的压迫。
“这些当兵的,比土匪还要凶,我们的粮食都被抢走了!”一个老妇人坐在门前,泪水在眼角打转。
“妈,别哭了,我们再想办法。”她的儿子安慰道,但他的眼神里也充满了无助。
在中央军直辖的省份,百姓们的抱怨声也不绝于耳。
“皇帝这是要干什么?我们这些老实巴交的百姓招谁惹谁了?”一个商贩在街头抱怨。
“就是啊,那些藩王作恶,关我们什么事?”另一个百姓附和道。
在京城,建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大臣们关于战事和百姓苦难的汇报,他的眉头紧锁。
“陛下,这样下去,恐怕会失去民心啊!”一个忠心的大臣劝谏道。
“朕知道,但为了大明的长治久安,这是必要的牺牲。”建文帝叹了口气,他的声音里带着一丝疲惫。
岭南的藩王,曾经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威风凛凛,如今却成了建文帝讨伐诏书下的第一个牺牲品。中央军浩浩荡荡地开到了岭南,将藩王府邸围得水泄不通。
“王爷,不好了,中央军把我们围住了!”一个侍卫慌慌张张地跑进殿内,脸色苍白。
岭南藩王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他没想到建文帝的动作会这么快,这么狠:“中央军?他们凭什么围攻我?!”
“王爷,听说是建文帝下了诏书,说您残害百姓,要讨伐您呢!”侍卫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哭腔。
岭南藩王气得浑身发抖,他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到头了。他想反抗,但面对如狼似虎的中央军,他的那点兵力根本不够看。
“放箭!一个活口也不要留!”中央军的将领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如同蝗虫过境。
“不——”岭南藩王的惨叫声在箭雨中戛然而止,他的身体被无数箭矢穿透,像一只刺猬一样倒在了殿前。
岭南的百姓们躲在家中,听着外面的厮杀声,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
“这藩王虽然不怎么样,但中央军这么干,以后我们还有安宁日子过吗?”一个老人在家里对儿子说。
“爹,我们现在只能祈求上天保佑了。”儿子叹了口气,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
在京城,建文帝听到岭南藩王被诛的消息,脸上露出了一丝冷笑:“这就是反抗朕的下场!”
他觉得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只有用强硬的手段,才能震慑那些心怀不轨的藩王。
在湖广的富饶之地,湖广藩王的府邸曾是奢华与权势的象征,但如今却成了一片火海。中央军的将领手持建文帝的讨伐诏书,以“贪污国家公款”的罪名,对湖广藩王全家进行了无情的清算。
“冤枉啊!我何曾贪污过国家的一分一毫!”湖广藩王在火光中悲愤地呼喊,但他的声音很快被熊熊烈火吞噬。
“烧吧,把这些蛀虫都烧干净!”中央军的将领冷漠地下达命令,火把如同流星般投向了藩王府邸。
火光冲天,浓烟滚滚,湖广藩王的府邸很快就被火焰包围。藩王的家人和仆人们四散逃命,但大多数都没能逃出这场人为的灾难。
“天啊,这是造了什么孽啊!”一个老仆人在火海外面捶胸顿足,他的脸上写满了绝望。
“爹,娘!”一个年轻的仆人试图冲进火海,但被周围的士兵粗暴地拦了下来。
湖广的百姓们远远地看着这场灾难,他们的心中既有一丝解气,也有一丝恐惧。解气的是,藩王平日里的确作威作福;恐惧的是,中央军的这种做法让他们感到了深深的不安。
“这皇帝是怎么了?连个辩解的机会都不给,就直接烧死?”一个百姓低声说。
“嘘,小声点,你也想被当成同党吗?”另一个百姓赶紧提醒,他的眼神里充满了警惕。
在京城,建文帝听着湖广藩王被“正法”的消息,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朕的诏书,就是王法!”
他觉得自己的权威得到了维护,但他没有意识到,这样的做法正在逐渐失去民心。
闽省的诸侯王,曾经是这片土地上的霸主,他的残暴统治让当地的百姓苦不堪言。然而,建文帝的讨伐诏书终于给了这些受苦的人们一线希望。
“听说了吗?皇帝派人来收拾闽省的诸侯王了!”一个百姓在市集上低声传播着这个消息。
“真的?这次皇帝总算是做了件好事!”另一个百姓兴奋地回应,他的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当中央军包围了诸侯王府,宣布了建文帝的旨意时,闽省的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想要亲眼见证这个时刻。
“你们说,这回诸侯王会得到应有的惩罚吗?”一个老者望着王府的方向,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肯定会的!皇帝的诏书都下来了,他还能逃到哪里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信心满满地说。
果不其然,随着一声令下,中央军冲进了王府,将这位作恶多端的诸侯王绳之以法。他的罪行被一一公布,每一条都引起了百姓的愤慨。
“好!早就该有人来收拾他了!”当诸侯王被带出来时,百姓们纷纷拍手称快。
“这下我们终于可以过上安稳日子了!”一个农妇感慨地说,她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处决的那一天,闽省的广场上人山人海,百姓们亲眼看着这位曾经让他们生活在恐惧中的诸侯王被送上了断头台。
“这回,闽省的天空要放晴了!”一个书生在人群中感叹道。
“是啊,感谢皇帝为我们除了这个祸害!”另一个商人也附和道。
在京城,建文帝听到闽省诸侯王被处决的消息,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正义终于得到了伸张。”
他觉得自己的决策是正确的,这样的行动不仅维护了法律的尊严,也赢得了民心。
建文帝的中央军,本应是维护大明江山的钢铁长城,却因为士兵多是临时抓来的壮丁,纪律松散得像一盘散沙。这些士兵中,读过书的屈指可数,军事纪律对他们来说,不过是耳边风。
在闽省,当中央军挥舞着建文帝的讨伐大旗,本以为会得到百姓的夹道欢迎,却不料自己的行为让这场胜利变得苦涩无比。
“听说中央军来了,我们是不是要去欢迎啊?”一个闽省的百姓兴奋地对邻居说。
“欢迎?你没看到他们做的那些事吗?”邻居指着远处的烟尘,眼神里满是忧虑。
中央军进入闽省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们的行径和他们讨伐的对象——那位被处决的藩王——比起来,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些当兵的,比土匪还要狠!”一个老农看着自家被洗劫一空的粮仓,老泪纵横。
“天啊,他们不是说来保护我们的吗?”一个妇女抱着孩子,惊恐地看着眼前混乱的一幕。
在闽省的街头巷尾,中央军的士兵们如同饿狼一般,四处搜寻财物,他们的行为让原本期待安宁的百姓们陷入了更深的恐慌。
“救命啊!这些兵爷怎么跟强盗一样!”一个商贩在被抢走了所有的货物后,绝望地呼喊着。
“别喊了,他们哪里会听你的。”一个旁观者无奈地说,他的眼神里透露出深深的无奈。
在建文帝的铁腕政策下,南方的藩王们纷纷陷入了绝境。他们中的许多人被冠以“故意杀人罪”等罪名,这些罪名如同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落下。
“王爷,不好了,建文帝又下了新的罪名,我们该怎么办?”一个藩王府的幕僚焦急地对藩王说。
藩王的脸色苍白,他看着手中的诏书,手微微颤抖:“这建文帝,是要赶尽杀绝啊!”
在南方的某个藩王府,士兵们冲进了华丽的殿堂,宣读着建文帝的旨意,藩王和他的家人被押解出来,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绝望。
“我们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要这样对我们?”藩王的妻子哭喊着,她的声音在空旷的院子里回荡。
“闭嘴,你们这些叛逆,竟敢质疑皇帝的旨意!”一个士兵粗暴地打断了她的话。
在京城,建文帝坐在龙椅上,听着手下汇报藩王们的“罪行”,他的脸上露出了满意的表情:“很好,这些藩王们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然而,他的决策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朝堂上,一些大臣开始窃窃私语,他们对建文帝的做法感到了不安。
“陛下,这样对待藩王,真的合适吗?”一个老臣小心翼翼地问道。
“合适?他们背叛了朕,背叛了大明,这就是他们的代价!”建文帝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冷酷。
在大明的南方,建文帝的仁政如同春雨般滋润着百姓的心田。他深知这里是中央政府的根基,因此对待南方的百姓格外温和,希望能够赢得他们的心。
“陛下真是仁慈,对我们南方的百姓这么好。”一个农夫在田边对同伴说,脸上洋溢着感激的笑容。
“是啊,比起北方的藩王,建文帝简直就是菩萨心肠。”另一个农夫附和道,他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调侃。
随着建文帝的仁政逐渐传开,南方的百姓们开始接受这位年轻的皇帝。他们看到了建文帝与那些贪婪残暴的藩王们的不同,心中渐渐生出了敬意。
“听说了吗?建文帝正在招募士兵,保护我们不受北方藩王的侵扰。”一个村民在茶馆里兴奋地说。
“我也听说了,我打算去报名,为建文帝效力。”另一个村民摩拳擦掌,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在南方的城镇和乡村,建文帝的招募令得到了热烈的响应。百姓们踊跃报名参加中央军,他们希望能够为维护自己的家园出一份力。
“建文帝对我们这么好,我们当然要支持他。”一个刚报名参军的青年坚定地说。
“就是,我们南方的男儿可不是孬种,我们要让那些北方的藩王看看我们的厉害。”他的朋友拍着他的肩膀,语气中充满了自豪。
在建文帝的精心治理下,南方的百姓们不仅生活安定,还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安全感。他们开始相信,建文帝是能够带领大明走向繁荣的明君。
“看来,建文帝的仁政真的起到了作用。”一个老学者在书院里对学生们说,他的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是啊,陛下的仁政让我们南方的百姓都愿意为他效力。”一个学生恭敬地回答。
在建文帝的统治下,南方的百姓原本以为迎来了一位仁慈的君主,却没想到这只是一场精心策划的伪装。随着中央军人数的激增至320万,帝国的财政终于不堪重负,赤字累累。建文帝和官员们经过一番合计,决定增加税负,对南方实施了高达35%的重税。
“陛下,这样下去,南方的百姓可怎么活啊?”一位老臣在朝堂上颤声进言,他的眼神里满是忧虑。
“怎么活?朕给他们的仁政已经够多了,现在是他们回报朕的时候了。”建文帝的声音冷漠,他的目光穿透了大殿,似乎在凝视着远方的南方。
消息传到南方,百姓们一片哗然。他们原本踊跃参加中央军,希望为建文帝效力,现在却感到了深深的背叛。
“这税也太重了吧?我们辛辛苦苦一年的收入,一大半都要上交给朝廷?”一个农民在田边抱怨,他的眼神里充满了无奈。
“是啊,这样下去,我们连孩子的学费都交不起了。”旁边的农妇叹息着,她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在南方的市集上,商贩们也在窃窃私语。
“皇帝这不是在逼我们造反吗?这么重的税,我们还怎么做生意?”一个商贩愤怒地说。
“嘘,小声点,你不想活了?这话要是传到官府耳朵里,我们可就麻烦了。”另一个商贩赶紧提醒。
在这场财政危机中,建文帝的决策让南方的百姓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们开始怀疑,这位皇帝真的值得他们效忠吗?
“看来,我们得为自己找条后路了。”一个老者在家族会议上沉声说道,他的眼神里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是啊,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家族的年轻一辈纷纷表示赞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