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致远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章 秦末大舞台,俩活宝来登台。,趣谈老祖宗那些事儿,刘致远,69书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项羽的少年壮志与不羁
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两位改变历史的主角登场了。先说江东这边的项羽,他可是个自带“霸气侧漏”特效的猛男。项羽出生于楚国贵族之后,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项梁生活。项梁一心想把项羽培养成一个有学问、有本领的人,于是先教他读书识字。可项羽对读书毫无兴趣,学了几天就不耐烦了,对项梁说:“读书有什么用?只能记记姓名而已,我不想学了。”项梁见他不想读书,就教他练剑。项羽一开始觉得挺新鲜,可练了一段时间后,又觉得太简单了,没什么意思,又不想学了。项梁气得不行,骂他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出息,读书也不行,练剑也不行,你到底想学什么?”项羽却不以为然,说:“读书识字和练剑都没什么了不起的,我要学就学能敌万人的本事。”项梁听了,觉得这孩子虽然调皮捣蛋,但志向还不小,于是就教他学习兵法。项羽刚开始学兵法的时候,还挺认真,可学了一会儿,又觉得太麻烦,不肯深入学习。项梁无奈地摇摇头,心想:“这孩子真是让人头疼。”
有一次,秦始皇出游,车队浩浩荡荡,威风凛凛。项羽和项梁也在人群中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坐在华丽的马车里,周围是无数的侍卫和宫女,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壮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这话一出口,旁边的项梁差点吓得心脏病发作,赶紧捂住他的嘴,小声说:“你这小子,不要命了?这种话要是被秦始皇听到,我们全家都得被灭族!”项羽却满不在乎地说:“怕什么?他虽然现在威风,但我将来一定会取代他。”项梁看着项羽坚定的眼神,心中暗暗吃惊,觉得这个侄子将来说不定真的能干出一番大事业。
刘邦的市井生活与仗义之举
再把镜头拉到沛县,这里有个叫刘邦的中年大叔,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他在沛县当个亭长,说是个官,其实就是个芝麻绿豆大的小角色,主要工作就是在县里晃悠,维持一下治安,顺便收点保护费什么的。刘邦这个人,性格豪爽、豁达,喜欢结交朋友,整天和一群狐朋狗友在酒馆里喝酒吹牛。每次喝完酒,他要么装醉耍赖,要么就赊账,酒馆老板都被他弄得哭笑不得。有一次,刘邦又和朋友们在酒馆里喝酒,一直喝到半夜,结账的时候,他又没钱了。酒馆老板说:“刘亭长,你都赊了多少账了,什么时候能还上啊?”刘邦却笑着说:“老板,你放心,我刘邦将来一定会发达的,到时候加倍还你。”酒馆老板无奈地摇摇头,只好让他走了。
有一天,刘邦接到命令,要押送一批劳工去骊山修秦始皇陵。这一路上,劳工们都像被霜打的茄子,垂头丧气。他们心里都清楚,去了骊山,就等于进了鬼门关,九死一生。所以,一路上不断有劳工逃跑。刘邦看着这些可怜的劳工,心里也不是滋味。走着走着,他发现又有几个劳工不见了,一数人数,已经逃跑了一大半。刘邦心想:“照这速度,没到骊山,劳工都跑光了,到时候我也得被治罪。与其这样,还不如干脆放了他们,我自己也找个地方躲起来算了。”
于是,刘邦把劳工们都召集起来,对他们说:“兄弟们,我看你们去骊山也是死路一条,我刘邦今天就放了你们,你们各自逃命去吧!”劳工们一听,都惊呆了,他们没想到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亭长竟然如此仗义。有十几个劳工被刘邦的举动感动,决定跟着他一起走。刘邦带着这十几个兄弟,找了个偏僻的地方躲了起来,开始了他们的“草莽生涯”。这刘邦,就像一个突然觉醒的“草根英雄”,带着一帮小弟,准备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片天。
此时的项羽和刘邦,就像两颗在黑暗中逐渐亮起的星星,虽然还未发出耀眼的光芒,但他们的故事,已经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拉开了帷幕。谁也没想到,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人,将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掀起一场惊天地泣鬼神的楚汉争霸风云,为后人留下无数精彩绝伦的传奇故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