翅膀43118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41章 野生动物园,重生先去旅游吧,翅膀43118,69书吧),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莫氏一脉在西宁为官两百余年,到莫与京已达到了家族显赫的顶峰。据《高原古城地方志通讯》载,莫家街中段偏南为莫家养猪地方,称“猪圈台”。莫家街南段原为莫家养马的地方,后人称此地为“马房口”,位于今五中操场一带。莫与京去职后,家境转衰,其后裔流落南川,最后落脚在今湟中升平乡一山沟,此沟后命名为莫家沟。莫家沟曾名“靖边堡”,今该沟郭家湾尚有其遗族居住。莫与京墓在今东区曹家沟北,遗迹尚存,人称“莫家坟”。
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明朝嘉靖年间,京都礼部莫怀古家藏稀世之宝“温凉盏”一只。传说用“温凉盏”盛酒,冬温夏凉,酒味醇香,被视为珍奇。后来,“温凉盏”的稀奇之处被当时的权臣严嵩之子严世蕃得知,倚仗父势,严世蕃急欲抢夺,但是莫怀古不为权势所动,拒不交出“温凉盏”。严世蕃见抢夺不成,便串通其父严嵩,用莫须有的罪名贬莫怀古到西宁。莫家来到西宁后就在今莫家街建宅,还在今雷鸣寺街南面修建“莫家寺”,为莫氏宗祠,寺修成后即以寺名为街名,故称莫家街。
关于“温凉盏”,也流传着一些说法。据说“温凉盏”是“一捧雪”的别称,它的身份有两重。一是“一捧雪”玉杯,为明代玉器珍品,因杯中斟酒,夏日无冰自凉,冬日无火自温,所以也叫“温凉盏”。至于名叫“一捧雪”是因为“酒入玉杯,有雪花飘飞”之妙。二是有明末清初戏曲大家李玉创作的剧本《一捧雪》,剧本的主人公就叫“莫怀古”,而剧中情节也与莫家街的传说大体一致。
两个故事有不同之处,也有相同之处。但是老西宁人对于“马房口”依然存有记忆。无论历史是怎样的,莫家街依然在那里。走过多年,静默不语。
这些年走了这么多地方,张耳也知道各地食品街里往往商业化过度,真要吃好吃的,可能是在街外面的小店,或者隔壁街,这些都是被人流吸引过来的,然后又能活下去,说明质量经过了考验。
张耳到了莫家街,这地方没停车场啊,直接停路边?好吧,看很多当地车都在路边停的,张耳也找了个位置停下了。
莫家街的牌坊很大,看起来也有年头了,虽然不可能是明代的那个老匾,但也不至于是上周的。不过这个地方和长沙太平街一样,街道很短,两边卖土特产的多,卖吃的店少。往里走一走,能看到一个很大的门面,写着马忠食府。这应该值得试试。
张耳进去,看了看周围,有不少戴着小白帽的食客在吃东西。张耳点了手抓羊肉,清蒸牛蹄筋,夹沙牛肉,就不点猪肉了。
菜上得挺快,这手抓羊肉是羊肋排,可能是先煮后烤,肉已经脱骨,然后外层有点焦脆,撒着孜然,这次才是烤肉的灵魂啊!蹄筋非常软,吃起来口感很棒,也没什么膻味,蘸料也没掩盖胶原蛋白本身的味道。夹沙牛肉就有特点了,吃起来真的很有颗粒感,咀嚼起来又有很饱满的肉香味,应该也是经过捶打的肉做成的肉条,没有任何塞牙的感觉。
吃完几道菜,感觉差不多了,张耳要了一碗酿皮子做主食。这东西很多地方都有,当然最多的还是西安面皮。实际上张耳在各地吃的都不一样,各有各的特点,和在西安吃的更是两种食物。西宁的特点是和面的时候加荞麦,做出来的面皮是深色的,口感也更韧。
吃完回酒店,把久违的午睡再找回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